上海交大附中校長徐向東:沉下心做教育,自然厚積薄發
2019-12-12
文章來源:上海學校信息網
導讀: 徐向東,在上海交大附中校長崗位上已經駐守了17個年頭,他是個典型的實干型校長,“教育需要沉下心來做,做到一定程度,就厚積薄發了。”徐向東說?! ?/p>
徐向東,在上海交大附中校長崗位上已經駐守了17個年頭,他是個典型的實干型校長,“教育需要沉下心來做,做到一定程度,就厚積薄發了。”徐向東說?! ?/p>
問:包括交大附中在內的“四校”是上海頂級高中的代名詞,作為校長,您如何評價一所學校是否是真正意義上的“好學校”?

徐向東:一所學校好不好,需要從三個維度進行評價:
第一個是社會贊譽度。這關系到家長是否愿意把孩子送到你的學校就讀。交大附中從來不去參加所謂的學校質量排名,從來不刻意宣傳“四校”,我們深信,酒香不怕巷子深。
第二個是學生認可度。十五六歲的高中生,學校到底怎么樣?他們完全有判斷能力,學生非常明白,網絡上有個說法:“什么叫母校,就是自己一天可以罵八遍,卻不許別人說一句壞話的地方。”
第三個是校友貢獻度。好學校不只是眼前高考成績好,更重要的是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之后,學校畢業的學生對國家、對社會、對人類的貢獻,當然包括對母校的支持和幫助。交大附中畢業校友幾萬人,與學校的互動非常頻繁,校友們經常走進校園和學弟學妹們分享學業、創業經歷。
學生教育培養的關鍵期:
小學重“習慣”
初中重“興趣“
高中重“社交”
問:您青睞什么樣的學生?對于學生的培養又有什么側重點?
徐向東:我青睞的學生,是“十項全能”運動員。文化成績要好,體育和藝術也在行,還要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我有一個沒有公開表達過的觀點,我認為高中階段要重視“社交”能力鍛煉,也就是要搞好人際關系。一名合格的高中生,要搞好和學校的關系、與同學的關系、與老師的關系、與父母的關系、與親戚朋友的關系、與社會人的關系等。
孩子的成長,有幾個關鍵期。小學主要是習慣養成,包括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到了初中,大家都覺得成績重要,但是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培養興趣。初中階段,從生理學、心理學和教育學的角度,就是最佳激發興趣的學段,并且這樣的興趣將伴隨終生。高中階段,培養社交能力尤其重要,簡單來說就是人的情商要高,這才是一生受用的。
高中生自我意識覺醒,能否能跟同學處好關系、跟老師處好關系,跟父母處好關系,和不熟悉的人也能處好關系?高中寄宿制,大家共同生活,日常起居,洗澡吃飯等都要排隊,就是在學習與他人相處,學校提供了社團和豐富的選修課,也是讓學生學會去融合這種關系。
小學、初中、高中,習慣、興趣、社交,到了大學,甚至走上社會,都是非常重要的。而這些就是需要在關鍵的年齡段培養,過了這個階段,可能就錯過了。
問:您提到社團和選修課,具體開設了什么有特色的社團和選修課來培養學生“處關系”的能力?
徐向東:我們的選修課和社團活動色彩斑斕。比如選修課,科學技術類有28門、學科拓展類有22門、文化藝術類有40門、語言應用類有27門、社會研究類有16門、體育健身類有20門。
社團活動方面,有比較著名的“藍色動力”機器人社、OM頭腦奧林匹克社、模擬政協、泥土文學社電子社、社會視窗社國球社、無線電愛好者協會、健美操社橋牌協會等
問:新高考改革目前在全國推進到第三批試點省份,上海是全國首批進入新高考的城市之一,您認為新高考來了以后,對于高中的教育有什么影響和改變?
徐向東:新高考來了,大部分學校發生了變化,也有部分學校在維持原狀。就交大附中而言,最大的變化是要應對自主招生比例大幅減少。在新高考改革之前,很多高校自主招生比例最高能達到40%左右的時候,當時我們的畢業生有一半是通過自主招生進入高校的,只要達到一本線,高校就錄取。
新高考招生制度下,自主招生的比例縮減至5%,且自主招生面試是在高考“知分、知線、知位”之后,新高考對于學生的評價標準也有了變化:高考(語數外)、等級考、綜合素質評價“兩依據一參考”都需要我們相應作出調整。
簡言之,新高考沒有分數是無法進入面試環節的,但如果沒有能力,就算進入面試也會被淘汰的。
還有一個改變值得一提,學生進入海外大學的比例在不斷走高。在2019年的海外大學申請季中,交大附中的學子們也表現搶眼,斬獲了諸多世界頂級名校的錄取。
我們不斷探索將國際化的教學融入本土化的教育,旨在培養兼具國際化視野和本土情懷的國家棟梁之才。通過人文情懷和理工素養并重的育人方式,交中學子在各個領域中百花齊放,迅速成長。他們或在科創領域不斷探索,勇奪丘成桐中學科學獎金獎;或在FRC機器人競賽的賽場上激流勇進,連奪賽區冠軍,榮膺主席獎;或在USAD美國學術十項全能總決賽上意氣風發,所向披靡;或在頂級名校辯論邀請賽中唇槍舌劍,揮斥方遒;或在哈佛中國大智匯的決賽場上指點江山,青春激揚。他們品質堅毅、志存高遠,對東西方文化兼收并蓄,時刻懷揣著中國心,銘記著交中情。他們一次又一次身體力行,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
讓教師擁有發現學生潛能的教育眼光
問:很多人認為,“讀名校”其關鍵就在“讀生源”,有了這么多的資優學生聚集,教師的作用如何體現?
徐向東:這意味著教師要用更高的專業智慧來激發和敞現學生的創新潛能,才能不辜負我們承擔的培育創新人才的使命。
盡管許多人認為名校成功的訣竅在于有了好學生,但我們從專業的眼光看到要讓好學生獲得應有的發展,尤其是成長為創新人才,好教師才是最直接的關鍵影響因素。
只有教師素養高,他們才有可能為學生敞開自由的希望空間,拓展和開發豐富的教育資源,通過創造性的教育活動讓學生真切體驗創新過程,從而真正激活學生內心的創新熱情,讓學生在主動學習中獲得創新能力。
正如羅丹曾說的,“世界上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發現美的眼睛”;教師若有“發現美的眼睛”,才能更好地為學生敞開創新天地的“美”,進而敞現學生的創新潛能。對于擁有巨大創新潛能的交大附中學子來說,教師擁有這種發現學生潛能的教育眼光,尤其重要。
在交大附中,“教師靠學生提升”這句話是絲毫不為過的。我們不刻板地對老師提教學改革要求,但這些拔尖創新人才對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需要也迫使著教師去激活自身改革探索的智慧。我們一直在說教學改革,其實教學改革最終的落腳點還在于廣大的教師。
對于人的發展而言,外在壓力的作用遠遠不及內在追求的驅動,只有當外在壓力與內在追求相結合,教學改革才能有巨大的生命力。我們正在創造富有生命力的教學循環,課堂上教師敞現學生需求,學生的需求激活教師投入到教學改革的洪流中,探索更為有效的課堂教學方式。
我們學校有老師曾經說過:“課堂教的內容不留作業,留作業的內容不考試。”這充分反映出我校課堂教學創新活動的品質已經有了質的提升——真正有生命力的課堂教學在于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達到心靈情感的契合,這種契合就是自在的教與自主的學。
從學校發展的角度看,教師是成就學生、成就名校的最直接的關鍵因素。擁有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學校發展的有力支撐,是促進學校發展的不可忽視的第一要素。教師作為課程與教學實施的組織者、實踐者,優良的師資隊伍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高質量的保證。
文章來源:原載于澎湃新聞,作者:韓曉蓉,有修改